
聯系我們
電話:0755-28968867
傳真:0755-84551250
郵編:518000
地址:深圳市龍崗區寶龍街道寶龍社區寶荷大道76號智慧家園B座406單元
郵箱:lensales1@163.com
產業新聞
從各種會議和展會到各種企業合作、國家合作、校企合作再到各大企業致力于研發,“中國制造2025”的概念熱從發布以來一直延續到今天。因為這個重大概念的提出,表明是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期轉向中高速增長的“新常態”時期。
盡管如此,我們也應該考慮到現實的情況。轉型升級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,對于國內制造業企業,尤其是廣大中小型制造業企業來說,要想實現從制造到智造、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、從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方式向綠色低碳生產方向的轉型,尚需攻克五大難關。
一、封鎖落后的高端科技
中國市場的潛力是非常巨大的,尤其是對于舉足輕重的制造業。但是我國制造業的技術卻比較落后,核心技術一直得不到突破。令人更憂心的是,部分國家在核心技術上對中國實行封鎖政策,核心技術的部件不賣給中國,更別說技術的學習。
二、高端人才資源的匱乏
人才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和支撐要素。國內制造業企業有相當一部分位于縣、鎮甚至村級單位,這些地區的文化、醫療、教育等城市軟環境相對不足;即便對于筆者調研的蘇南的核心區域——蘇州、無錫、常州三市來說,它們在綜合發展水平和吸引力方面,也仍然跟北京、上海等一線城市相比有明顯差距。筆者調研的大多數企業都反映,企業在高端領軍人才、研發設計團隊和技術骨干等方面,尚存在明顯的缺口,招募高端人才比較困難并且容易流失。人才的結構性失衡同樣制約著國內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進一步推進。
三、流動資金的不足
資金是轉型升級過程中重要的影響因素,要轉型升級,要技術改造,最后歸根結底都離不開一個“錢”字。對于制造業中的領軍企業來說,流動資金一般比較寬裕,銀行也樂于提供貸款。但對于廣大中小企業而言,實現正常生產經營的融資都很困難,更別提轉型升級。
例如“機器換人”的自動化生產革新,筆者今年以來調研的50多家蘇南制造業企業中的絕大多數都有計劃實施,但這一計劃的最低投資也要在1000萬元以上,類似昆山某汽車配套設備企業和某IT企業這樣的企業,每年的技術改造費用都在1億元以上,這樣的支出對于廣大中小企業來說是不小的資金壓力。
隨著物價水平的提高、人工成本的不斷上升、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震蕩和原材料價格的極大波動,國內制造業企業的成本控制難度更加突顯,從而制約了企業投入足夠多的資金用于轉型升級。
四、偏差不齊的產業政策
國家的產業政策側重于從宏觀角度全面權衡和考量,而地方政府優先考慮的是本地的發展,各級政府產業的政策方向不盡相同。而部分產業政策缺乏延續性,令企業無所適從。政策的落實過程中也會出現偏差,相對于中小企業,大企業尤其是政府的重點企業更會受到政策的照顧。同時,在運營風險警示、投資方向引導等方面,企業的轉型升級都需要得到各級政府更有力的協調與支持。
國內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所面臨的這些困難,很大程度上跟政府工作的不到位和相關政策偏差有直接關系。在優化產業發展環境、暢通企業融資渠道、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和強化風險管控等方面,各級政府仍然大有可為。
五、高風險的技術創新
如果新產品開發失敗,前期投入的成本便難以收回,本來資金就捉襟見肘的中小企業對此將難以承受;即使開發出新產品,可能也會面臨前期推廣難的問題,新產品市場認知度較低,產品滯銷也是一種風險。而由于當前市場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,知識產權保護還不夠到位,企業花巨大精力開發的新產品、新技術,很容易被同行業其他企業用較低成本模仿,甚至在被模仿產品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再創新,品質超越被模仿產品。
中國制造向中國“智”造的轉變尚有許多困難,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